以下是维基百科编辑们总结出的识别AI写作的核心关键特征,可以分为语言风格、内容实质、结构和事实核查三个大类:

一、语言风格与措辞特征

这是最直观的“第一印象”,AI文本往往表现出一种“过于完美”的不自然感。

  1. 过于流畅与泛泛而谈

    • 特征:文本读起来非常顺畅,没有人类的磕绊或停顿,但缺乏重点和深度。像是在“绕圈子”,用很多词说很少的事,缺乏洞见和独特的观点。

    • 比喻:像是一碗“语法完美的鸡汤”或“企业宣传册”,听起来很对,但内容空洞。

  2. 过度使用特定词汇和短语

    • 特征:AI有偏爱的“安全词”,如“ tapestry ”(织锦)、“ delve ”(深入探讨)、“ realm ”(领域)、“ landscape ”(格局、前景)、“ testame nt”(证明)、“ furthermore ”(此外)、“ however ”(然而)等。这些词在人类写作中不罕见,但AI会高频、集群式地使用。

  3. 过于中立和客观,缺乏“立场”

    • 特征:AI被训练为避免偏见和争议,因此其文本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自然的、近乎绝对的中立。它会罗列所有观点,但拒绝做出权重判断或得出明确的结论,缺乏人类作者应有的倾向性和批判性思维。

  4. 陈旧或过时的比喻和套话

    • 特征:AI训练数据包含大量历史文本,因此会频繁使用一些陈旧的比喻,如“在数字时代……”、“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……”、“犹如一把双刃剑”等,缺乏新颖的表达。


二、内容实质与逻辑结构特征

这部分需要更深度的阅读,关注内容的“灵魂”而非“皮囊”。

  1. “幻觉”或事实错误

    • 特征这是最致命的特征。 AI会自信地编造不存在的事件、人物、日期、引用和来源。例如,为一篇关于某科学家的文章编造一本他从未写过的书,或引用一篇根本不存在的论文。

    • 维基百科应对:编辑会严格核查每一个事实声称,特别是那些看起来“好得不像真的”或非常 obscure(晦涩)的细节。

  2. 来源引用可疑或伪造

    • 特征

      • 引用的来源是真实存在的,但其中的内容并不支持文本中的声称(AI错误解读或编造)。

      • 引用的来源完全不存在(DOI编号错误、链接失效、书籍ISBN对应不上)。

      • 过度依赖低质量或边缘化的来源。

    • 维基百科应对:“查证性”是维基百科的核心政策。编辑会逐一点击链接,核对来源原文。

  3. 逻辑结构刻板

    • 特征:文章遵循极其标准的“五段式”论文结构:引言、第一点、第二点、第三点、结论。段落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,更像是清单式的罗列,而不是娓娓道来的叙述。

  4. 缺乏时效性

    • 特征:AI的训练数据有截止日期,因此它对最近发生的事件一无所知。如果一篇主题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文章却缺少最近几年的关键信息,这是一个危险信号。


三、维基百科编辑的核查流程与工具

维基百科编辑不仅是凭感觉,更有一套系统化的核查流程:

  1. 来源核查:这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检查每一个脚注。是否有效?是否支持正文内容?来源本身是否可靠?

  2. 风格对比:查看用户的贡献历史。一个新注册的用户(或匿名IP)突然写了一篇长篇大论、结构工整的文章,这与人类新手通常从修改错别字、添加小段内容开始的模式截然不同。

  3. 使用检测工具

    • AI检测器:如GPTZero等工具可作为辅助参考,但维基百科社区深知这些工具误报率很高,不会仅凭一个检测结果就下定论

    • 抄袭检测:使用Turnitin等工具检查内容是否从其他地方复制而来。有时AI生成的内容会与某些冷门来源有部分匹配。

  4. 内容评估:询问:这篇文章提供了新的、有价值的信息吗?还是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重组?它有没有展现出对主题的深层理解

总结:人类写作 vs AI写作的核心区别

特征维度人类写作AI写作
语言可能有个别错误,有个人风格,有起伏过于流畅、公式化、用词华丽但空洞
内容可能有独特见解、立场和批判性思维绝对中立,泛泛而谈,缺乏深度
事实通常基于真实经验和研究(也可能出错)常出现“幻觉”,编造事实和引用
结构结构为内容服务,过渡自然结构刻板,像填空模板
来源引用可靠且来源与内容匹配来源可疑、伪造或错误解读

对于维基百科编辑而言,“可验证性”高于一切。一篇内容,无论读起来多像人写的,只要其事实声称无法被可靠来源证实,它就会被视为原研著作或不实内容而被移除。而AI生成的文本,恰好在其事实准确性上最为脆弱,因此很容易在维基百科严格的查证文化下现出原形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