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代理AI(Agentic AI)和物理AI(Physical AI)的推动下,全球芯片市场确实正朝着2030年突破1万亿美元的目标迈进。这主要得益于AI技术从“感知”与“生成”向“行动”与“交互”的演进,驱动了对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。

下面是一个表格,汇总了相关核心驱动因素和市场预测:

方面具体内容
全球半导体市场预测2025年达7009亿美元(同比增11.2%),2026年增长8.5%至7607亿美元,2030年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
AI芯片需求2025年中国AI芯片需求预计395亿美元;生成式AI芯片市场2024年超1250亿美元,2025年预计超1500亿美元;2028年AI加速器芯片市场可达5000亿美元
物理AI潜力英伟达认为物理AI有望撬动万亿美元市场;到2045年后,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
技术演进方向从生成式AI向代理式AI、物理AI演进;集成“优化AI”的EDA工具比例将从50%提升至80%以上;端到端具身模型与分层决策模型发展
主要参与者国际巨头:英伟达(JetsonThor、Omniverse)、AMD;中国厂商:华为昇腾、寒武纪、海光、沐曦等;EDA与生态:Cadence(JedAI平台)、台积电(CoWoS产能)
供给瓶颈与挑战先进封装产能(如CoWoS)、晶圆制造;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;人才短缺(2030年需新增百万技术工人)

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:AI,特别是代理AI和物理AI,是芯片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
  • 代理AI:能自主理解、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,对云端训练和推理芯片(如GPU、ASIC)产生持续需求。

  • 物理AI:让AI在现实世界中与物理环境交互(如人形机器人、智能驾驶),推动了适用于边缘和设备端的AI芯片需求,这类芯片需在性能、功耗、实时性上取得平衡。其发展也离不开3D IC、Chiplet等先进封装与集成工艺的支持。

  • 生成式AI应用普及:除了大型数据中心,生成式AI正走向PC、智能手机、物联网等边缘设备,刺激了相关芯片的需求。

区域市场与本土化:地缘政治正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。

  • 美国出口管制等措施影响了高端AI芯片(如英伟达H20)的全球供应,但也为其他供应商提供了机会。

  • 中国正大力推动芯片本土化,预计到2027年,其AI芯片市场的自主率将从2023年的17%提升至55%。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本土厂商因此受益。

面临的挑战与风险
迈向万亿美元市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需要关注以下几点:

  1. 供应链与产能瓶颈先进封装(如CoWoS)产能是当前AI芯片扩产的关键制约之一。全球晶圆制造产能也需平衡AI芯片与传统芯片的需求。

  2. 地缘政治与监管:国际贸易摩擦、技术出口管制等不确定性,可能 disrupt 供应链并影响市场格局。

  3. 技术迭代与人才缺口:技术迭代迅速,若跟不上步伐,企业可能落后。同时,行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,预计到2030年全球需新增百万技术工人。

  4. 投资与回报的平衡:目前企业对AI算力的投资强劲,但未来需关注其AI应用货币化的能力,以确保投资的可持续性。

投资视角的关注点
从投资角度看,可以关注以下方向:

  • AI芯片设计公司:包括国际巨头和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。

  •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:特别是涉及先进封装(如HBM、CoWoS相关)、晶圆制造等关键环节的设备与材料供应商。

  • 新兴计算架构与生态RISC-VChiplet光子集成电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公司,以及像Cadence这样将AI深度集成到EDA工具中的生态构建者。

总结一下,代理AI和物理AI是推动全球芯片市场迈向万亿规模的关键力量。这个过程会伴随着技术进步、供应链重构以及挑战风险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