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共识与转型本质:从“工具”到“成果”
核心理念转变:价值驱动取代技术驱动
过去: AI公司主要售卖技术能力/功能模块 (如API调用、模型精度、特定工具)。客户需要自行集成并证明ROI。
未来: AI公司必须直接售卖可量化的业务成果 (如增加的销售额、降低的成本、提升的客户满意度)。客户只为实际产生的价值付费。
驱动力: 客户厌倦了“技术噱头”,要求明确的投资回报证明。通用大模型能力的普及降低了“拥有AI技术”的门槛,抬高了“用好AI产生价值”的门槛。
收费模式革命:风险共担,收益共享
按KPI/成果收费: 这是最核心的转变。例如:
销售AI:按提升的成交额比例分成。
客服AI:按节省的人力成本或提升的客户满意度(折算成价值) 收费。
营销AI:按带来的额外增量收入或有效线索数收费。
意义:
对齐利益: AI供应商与客户目标高度一致,供应商有动力持续优化产品效果。
降低客户风险: 客户前期投入成本降低,付费与收益挂钩。
验证产品价值: 收费模式本身就是产品价值的强力背书。
挑战: 需要建立可信、透明、双方认可的结果归因和度量体系。
产品设计重心:闭环交付与收益链路
从“功能堆砌”到“任务闭环”: AI产品必须能独立或主导完成一个端到端的业务任务 (如:不是提供一个“写邮件建议”功能,而是能“自动完成从客户识别、邮件撰写、发送、跟进到预约会议”的全流程销售助理)。
构建收益链路: 产品设计需紧密嵌入客户的业务流和资金流,清晰地证明AI环节如何贡献最终收入或节省成本。产品经理需要深度理解客户业务流程和财务模型。
避免成为“玩具”: 无法证明自身在核心业务链路中价值的AI应用,将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,难以获得持续投入。
核心实现路径:智能体与智能体经济
AI形态升级:从工具到智能体
定义: 智能体是具备自主性、目标导向、能感知环境、使用工具、执行复杂任务序列的AI实体。它们更像“数字员工”。
关键能力:
任务分解与规划: 理解复杂目标,拆解为可执行步骤。
工具使用: 自主调用API、软件、数据库等(如Claude调用代码工具、查询订票系统)。
环境感知与决策: 根据输入和反馈调整行动。
记忆与学习: 积累经验,优化后续表现。
超越ChatGPT: 当前大模型主要是“聊天/内容生成”,而智能体强调“行动”和“达成目标”。
智能体网络与经济
协同工作: 不同智能体(专精于销售、客服、研发、财务等)可以像人类团队一样协作,传递信息和工作成果。
“智能体公司”雏形: 如闭门会提到的“2人+10智能体”模式。人类负责战略、监督、处理异常;智能体负责执行具体、重复、规则性强的流程任务。
经济生态: 可能催生智能体的“雇佣”、绩效评估、市场交易等新型经济模式。
成果型AI产品的关键标准
端到端任务完成: 能独立跑通整个业务流程闭环,而非仅提供中间环节的支持。
结果可量化与归因: 业务成果必须清晰定义(如销售额提升$X),并能可靠地归因于AI的作用(排除其他干扰因素)。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埋点能力。
算法持续优化闭环: 基于实际业务反馈数据(不仅是模型指标),持续迭代优化模型和策略,确保持续产生价值。共达地的“AI自训练平台”正是瞄准了这一点,实现了业务反馈驱动模型优化的自动化。
对AI创业者的关键启示
选准战场: 聚焦那些业务价值清晰、结果易于量化的垂直领域(如销售、客服、特定流程自动化)。
深度理解客户业务: 必须成为客户所在行业的“半个专家”,精通其业务流程、痛点、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。
设计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: 从第一天起就思考如何构建闭环、如何度量价值、如何按成果收费。技术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。
拥抱智能体范式: 投资于智能体所需的核心能力(规划、工具使用、多步推理、协作)。
构建强大的归因和优化引擎: 这是按成果收费和持续优化的技术基础。共达地的实践表明,降低使用门槛(无需专业算法工程师)是规模化关键。
商业模式创新: 大胆探索基于KPI分成的收费模式,准备好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、基于数据的价值讨论。
关注“人+AI”协作: 设计清晰的人机交互界面和职责划分,让人类专注于高价值判断和决策。
总结:
红杉闭门会传递的信息是AI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革命。“卖成果” 将成为未来AI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法则。这要求创业者:
将业务价值置于技术先进性之上。
将闭环交付能力和结果归因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。
利用智能体技术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执行。
勇于采用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的创新收费模式。
能否成功实现从“技术供应商”到“价值共创伙伴”的转变,将是决定下一代AI公司成败的关键。共达地等先行者的实践,展示了通过自动化平台降低“成果交付”门槛的可能性,这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