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法简单易上手
Draw A Fish的玩法非常简单直接:
你只需要访问网站 https://drawafish.com/,就能看到一个简单的绘图工具。
选择颜色和笔刷粗细后,在画布上画一条面朝右侧的小鱼即可。
AI会实时判断你的作品是否像鱼,并通过画布背景颜色的变化给予即时反馈。
当相似度达到60%以上时,点击 "make it swim" 按钮,再给小鱼起个名字,你就能把它“放生”到一个共享的虚拟鱼缸中,观看它和其他玩家的作品一起游来游去。
为何让人如此沉迷?
这款看似简单的小游戏能吸引全球百万网友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低门槛与即时成就感:无需登录,无需教程,点开就能玩。谁还不会画条鱼呢?这种低门槛设计让人想起当年的现象级小游戏 Flappy Bird。更重要的是,AI会在每一笔落下时给出“像鱼”的概率提示。哪怕你画技不佳,但当相似度从30%提升到50%的那一刻,那种小小的成就感足以让人继续尝试。
“作品活了”的奇妙体验:画完的鱼不会静态地停留在画布上,而是能被放进鱼缸动态游动起来。这种“作品活了”的体验,极大放大了创作的满足感。相比之下,传统的AI绘图工具虽然生成效果可能更精美,却缺乏这种即时参与和互动循环。
共享与社区互动:所有的鱼都会在一个共享的虚拟鱼缸中与全球网友的作品一同游动。你可以随机浏览他人的创作,并通过点赞或“拉踩”(踩一下)的方式互动。官方还设置了排行榜,目前最高分是一条极其抽象的涂鸦小鱼,得分高达53245,甚至还有一条长得像鸟的鱼拿到了-40182分。这种社区氛围和趣味排名增加了游戏的粘性和话题性。
轻松解压与创意激发:简单随意的涂鸦本身就是一个放松身心的过程。看到自己随手画的小鱼在屏幕里游动,并能与世界各地玩家的创作共存,这种体验既奇妙又治愈。
背后的技术亮点
别看它只是一款小游戏,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AI技术设计:
核心模型:Draw A Fish能在你绘制过程中不断提示“像不像鱼”,背后依赖的是一个基于 PyTorch 的卷积神经网络。开发者选用了经典的 ResNet18架构,并结合 Google QuickDraw 数据集来训练模型。
分类目标:模型的目标是进行二分类:输入一张涂鸦,输出它是“鱼”的概率,还是“非鱼”的概率。这个“概率”正是用户在画布下方看到的实时反馈。
工程优化:为了让体验更好,项目还实现了多项工程化功能,例如透明度处理(确保可识别性)、早停机制(减少过拟合)、一致的预处理流程(保证训练和推理一致性)以及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等。
如何玩转Draw A Fish?
如果你想尝试一下:
访问官网:https://drawafish.com/。
开始创作:选择颜色和笔刷,在画布上绘制一条面朝右侧的小鱼。
获取反馈:观察AI给出的实时相似度概率提示,并不断调整。
放鱼入缸:当相似度达到60%以上,点击按钮,为你小鱼起名,然后就能看它在全球鱼缸中游弋了。
互动浏览:在鱼缸中欣赏其他玩家的作品,点赞你喜欢的,也可以给“怪怪的”鱼踩一脚。
小结
Draw A Fish 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将 AI技术、游戏设计、社交互动和创意表达结合在一起,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。它降低了创作和获得成就感门槛,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参与并乐在其中,这或许就是它能迅速风靡全球的原因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