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家图书馆借阅应用(如Libby、OverDrive等)因强制推广AI功能引发用户和图书管理员的强烈抵制。尽管开发方声称AI能提升阅读体验,但实际落地却遭遇广泛批评,甚至触发集体抗议。这场争议不仅涉及技术伦理,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矛盾。
一、用户抵制的主要原因
1. AI推荐破坏阅读自主性,引发“算法疲劳”
- 过度依赖算法推荐:部分应用强制用户使用AI推荐功能(如“启发我”),而非传统的分类浏览或人工推荐,导致读者被局限在算法划定的范围内。
- 推荐质量存疑:AI推荐往往基于“可借阅库存”而非真实匹配度,导致用户反复收到相似书籍,而非真正符合兴趣的内容。
- 削弱“偶遇好书”的乐趣:传统图书馆的“书架漫步”体验被算法取代,部分读者认为这剥夺了阅读的随机性和探索感。
2. 隐私担忧:AI是否在“监控”阅读习惯?
- 尽管开发方强调数据匿名化,但用户仍担心AI会记录并分析阅读偏好,甚至可能被用于商业用途(如精准广告)。
- 部分应用要求绑定社交账号或收集阅读时长数据,进一步加剧隐私焦虑。
3. AI功能“强制化”,缺乏选择权
- 许多用户抱怨AI功能无法关闭,或默认开启,导致不熟悉技术的读者被迫接受新功能。
- 图书管理员反映,AI推荐系统有时会覆盖人工推荐,削弱了馆员的专业价值。
二、图书管理员的抗议:AI vs. 人文服务之争
1. AI无法替代“人的温度”
- 图书管理员的推荐往往基于对读者的长期观察和深度交流,而AI仅依赖数据标签,难以理解复杂需求(如特定年龄段、文化背景的阅读偏好)。
- 部分读者(如老年人、儿童)更依赖人工服务,AI的强制推广可能加剧数字鸿沟。
2. AI可能助长“浅阅读”趋势
- 一些AI功能(如“快速阅读摘要”“AI伴读”)鼓励碎片化阅读,与图书馆倡导的深度阅读理念相悖。
- 学生为完成AI设定的“阅读挑战”而选择短篇书籍,而非真正有价值的经典著作。
3. 技术主导 vs. 人文关怀的冲突
-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自由和人文交流,而AI的过度介入可能使其沦为“算法驱动的借阅机器”。
- 部分馆员担忧,未来AI可能进一步取代人工咨询服务,削弱图书馆的社区功能。
三、行业反思:AI应该如何应用于图书馆?
1. 用户应拥有选择权
- AI功能应作为“可选项”而非“强制项”,允许用户自主决定是否使用。
- 保留传统检索方式(如分类浏览、人工推荐),避免算法垄断。
2. 确保透明度和隐私保护
- 明确告知用户AI如何分析数据,并提供数据删除选项。
- 避免将阅读数据用于商业用途(如广告投放)。
3. AI与人工服务结合,而非替代
- AI可用于辅助图书管理(如库存优化、热门趋势分析),但核心服务仍应由馆员主导。
- 开发“AI+人工”混合推荐模式,例如AI初步筛选后由馆员优化推荐。
结语:技术不应凌驾于阅读本质
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,但AI的引入必须尊重用户需求,而非强行改变阅读文化。真正的智慧图书馆不应只是“算法驱动”,而应是“人本导向”——技术服务于阅读,而非反过来定义阅读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