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首个法律垂直大模型“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”于2025年8月16日在广州正式发布。该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主导研发,已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,标志着我国法律AI从学术探索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。以下是其核心亮点及影响分析:

 一、技术架构与核心创新

  1. 双引擎驱动架构

    • 采用“先进通用大模型+专业垂直大模型”双模型协同,深度融合2亿余份裁判文书420万余部法律法规,结合法律知识图谱与检索增强生成(RAG)技术,精准匹配法律依据。

    • 动态学习机制:根据实践反馈持续优化,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输出准确性,避免通用模型因法律条文更新滞后导致的错误(如危险驾驶罪判定中精准识别最新司法解释差异)。

  2. 可溯源与抗干扰能力

    • 通过结构化法律知识库排除“外行概念”干扰,提供可验证的答案,并展示法律依据来源,增强结果可信度。


 二、应用场景与落地成效

  1. 司法实践效率跃升

    • 行政复议:湛江市司法局引入后,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达100%,文书撰写时间缩减75%,成为全国首个两级司法局全覆盖的司法大模型应用案例。

    • 刑事检察:安徽怀宁县检察院使用智能量刑系统后,量刑建议采纳率超99%;清远市检察院通过人物关系图谱识别传统办案遗漏的涉案人员,检察官AI使用率100%。

  2. 企业法务与普惠服务

    • 与泛微网络联合推出“合同智审”方案,覆盖合同起草至诉讼衔接全流程,已服务1万余家大中型企业

    • 缓解律师资源分布不均:全国70万律师集中于东部,西部部分县域无律所,该系统成为普惠法律服务的关键补充。


 三、社会意义与未来规划

  1. 推动法治均等化
    模型覆盖行政复议、公益诉讼、企业合规等30余个场景,助力解决基层法律服务短缺问题,尤其惠及偏远地区。

  2. 跨地域与跨法系拓展

    • 已完成港澳法律大模型研发,计划适配更多法系(如英美法系),服务跨境法律需求。

    • 目标构建“规则—事实”精准映射体系,推动法律AI从“能用”到“精准好用”的升级。

 总结:法律AI的里程碑

“小包公”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(9项专利+43项软著支撑),重塑法律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。其技术架构与应用成效为法律垂直大模型树立了标杆,也为《人工智能+行动》政策下的行业落地提供了范本。随着跨地域适配与生态合作深化,法律AI或将成为普惠法治的核心基础设施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